大约80年前,鲁迅先生做过一篇文章: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》,目的“是想研究怎样改革家庭”。家庭有什么需要改革的呢?说到底就是一个父权。
鲁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中国的男女平等问题尚未解决。所以家庭里以父亲为中心,亲子之间的矛盾主要是由父权引起的。80年过去了,父权彻底消除了没有呢?没有,至少还有残余。而且恐怕不仅仅是父权残余,还有母权残余。因为当代中国的家庭,男女平等;在教育子女上,母亲似乎更占据着主导地位。
曾经听过不少中年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、不理解父母的心,抱怨“代沟”的存在。那么,怎样才能加强亲子之间的相互理解、消除代沟呢?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:做你孩子的朋友,亲子之间建立起友爱关系。
这事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并不简单。做朋友的前提是平等。地位不平等、权利不平均,一个说、一个听,一个指挥、一个无条件服从,那就不是朋友关系,而是主仆或是别的什么关系。不是朋友关系,自然也就谈不上友爱。
现在有些做父母的,虽然很爱他们的孩子,但爱的方式不对于是效果也不好。为什么呢?因为那种爱不是友爱。曾听一些家长说:“因为我没赶上好时候,所以我要让我的孩子实现我当年的梦想。”这话听起来似乎没什么,细一分析就觉得不对了:孩子有他自己的梦想,做父母的凭什么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呢?还有的父母,强迫子女的学业达到某个高度,其出发点不过是给做父母的争光:你们瞧,我儿子考上大学了!这种心态,说到底是一种自私。我们做父母的应该这样认识: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。他们有自己的理想,有选择自己生活道路和生活方式的权利。做父母的,有帮助、引导的义务,没有强迫他们服从自己的权利。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,那么,从“爱”出发,引来的可能是“恨”的结果。
一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我们这一代人中的大多数,其实不具备做父母的资格。”他所说的这代人,就是指解放后出生、“文革”中长大的我们这批“老三届”。因为我们这代人是被耽误了的一代,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育的一代。我们这代人中,许多人婚姻不美满、子女关系不和谐。在很大程度上是和这批人的社会经历有关。他们想爱却不会爱,对配偶和孩子。在磕磕碰碰中,走过了半生。如今孩子也大了,再说这些似乎有些晚了。然而我想说:不晚。古人有句话说:朝闻夕死可也。就是说,哪怕生命只剩下一天了,也应该接受真理。那么,我们这代人,从现在开始重新建立起新型的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还完全来得及。